想提高学术写作?学术论文常见的几种逻辑和写作错误问题

观感是学术论文的灵魂和准则。一篇论文如果观点不正确,立论的基础不牢固,其价值如何或无价值,就值得怀疑。学术论文易产生观点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当然需要你在学术写作无论是英文还是中文都可以寻求我们的论文代写服务帮助。

基本观点错误,论文从总体上站不住脚

 

基点是一篇论文的基本论点或总体结论。假如根本的观点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那么所有的分论和论据都不能成立,整个论断都是站不住脚的。就算你写得再文采四溢,论证得再无懈怠,也不能说是一篇好文章。一篇对青少年犯罪的分析论文,基本观点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财产型犯罪在青少年中呈上升趋势,追求物质享受。这就意味着,青少年财产型犯罪之所以会上升,是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所致。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一个原因是作者没有掌握与论题有关的基本理论,没有把握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另一种是有的作者平时说习惯。写文章也不注重推敲,所以撰写或修改论文,一定要从大处、大处、大处着手,一是考察文章的基本观点是否正确,即是符合客观实际、客观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的发展方向、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观点偏颇,未能客观全面科学地认识问题

 

本文所持观点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论文客观与客观的统一,是酝酿、提炼直至最终确立论文观点的重要原则。忽视了这个原则,作者就会脱离客观实际,先入为主,导致文章观点偏颇,或主观臆断,或顾此失彼,漏洞百出,或者看问题片面、思想偏激甚至走向极端。例如,一篇论文分析了为什么目前市场上的劣质商品越来越多,得出这样的结论:“市场经济使企业间竞争激烈,企业处于你死我活的环境中,为了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产品的质量就难以保证,所以劣质产品的出现是不能避免的。这种看法明显偏颇,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市场竞争加剧与生产劣质产品不构成因果关系又如有一篇论述南朝梁武帝萧衍对其所取代的齐王朝的宗室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政策,认为主要是时代的原因。是说,萧衍之前的宋高祖刘裕代、齐高帝萧道成宋时,他年事已高?穴刘裕六十五岁即位,三年后去世,萧道成五十三岁即位,四年后去世?雪花,怕自己很快就死了,深恐子嗣无法维持新王朝的统治,因此,就对前朝宗室采取了剔除策略,以绝后患。但萧衍代齐时只有三十八岁,年富力强,对自己很有信心,不担心天下动乱,所以才采取了与刘裕、萧道成不同的方针。这一结论是错误的,没有抓住要点和实质。对于这件事,年龄因素是个人原因,只是次要原因,不能作为主要原因。要从新旧朝代统治阶级力量的对比中寻求解释,萧衍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萧齐王朝的年号本来短促,萧道成的嫡系子孙已经多了,而他的后继乏人又多了被齐明帝消灭,因此萧衍就不会再威胁到新政权。要不然,就算他再年轻,相信也会被残忍地杀害。又如有一篇研究劳改劳教人员再犯罪原因的论文,认为“劳教人员再犯罪的原因是劳改劳教工作不力”,没有对其他原因再进行分析。那是一种片面的错误。由于劳动教养人员再犯罪的原因比较复杂,不能完全归咎于劳改劳教工作的不到位。这样做不利于分析研究再犯的原因,也不利于对再犯的综合治理。也有一篇文章认为,农民起义并非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将观点推向了另一极端。所以,在写论文时要注意全面的认识和把握问题,力求观点准确、客观、科学,避免偏误。

 

观点不够鲜明,要说明什么心中无数

 

有些人的研究目的不明确,研究对象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明确,到底想要说明什么,自己心里不清楚,论文的观点自然也不鲜明;有的论文对核心论点提炼不够,没有搞清问题的实质,因此观点含糊不清,似是而非,似有若无;有的论文选材不严,不够明晰,不够明晰,不够明晰,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说明哪些问题;还有,因为选题太大太难,难以把握,无法得出明确的观点或结论。

 

观点陈旧,人云亦云,毫无新意

 

目前学术期刊上的许多文章观点陈旧,提法或对策早已过时,或是人云亦云,缺乏新意和创造性。这是因为这些作者平时不注意阅读文献资料,对资料掌握不足,拿不到写什么好,就临时找来一些资料,而对资料缺乏鉴别能力,有的资料已失去现实性和新颖性,结果很难再有新发现,或者因为水平不够,提不出独特的见解。如果有一篇关于如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文中所引用的实例和数据都是几年前的,可以想见,这些观点或建议的对策与我国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相比较,一定是过时的。

说了选题要新,不要重复别人的研究。这一要求当然更高一些。实际上,新的选题并不多,大多数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或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因此,必须选择新的观察角度,采用新的研究方法,力求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例如,近日青年学人陈林在他发表的大约14万字的红学论文《破译红楼时间之谜》中,做出了有别于当今红学界主流观点的结论:120回小说的情节之中隐藏并暗示了一个从1706年到1724年的真实年代序列。由此证明,现存120回本《红楼梦》为一个有机整体,作者为曹学芹之父曹兆頁,曹雪芹只是参与了小说中诗词曲赋的创作,并且是小说初稿的“高级编辑”和传书人。红学,研究著作浩如烟海,但要有所突破,则举步维艰。为何陈林能破解二百多年来困扰无数红楼爱好者和专家学者的谜团,关键在于他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论证方法,将天象、历法引入学术,通过揭示《红楼梦》中隐藏的时间密码,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也有专家说,他的论辩符合爱新觉罗家的家谱。新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学术创新是多么重要。

主张观点新颖,必须符合客观实际,言之成理。与此同时,要防止另一种倾向,即作者不真实,而是为了标新立异,追求与众不同,于是专门去搜寻,自认是惊人之笔,其实并没有真正的价值。

 

思想空泛,认识肤浅,缺乏深度

 

有的文章的思想观点不能说不正确、不鲜明、不客观,也不能说片面、陈旧、重复别人,但给人的感觉是普遍性,或大而无当,泛泛,或面面俱到,浅尝辄止,或份薄,空泛,观点不深刻,内容不实在,对于实际工作或学科研究,可有可无,没有什么价值。比如,《太平天国》这一题目所包含的内容是多么丰富,如果把它写成一篇论文,会是多么空洞一篇论文论述了如何把握地方经济的发展机遇,作者所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新意,但到了该重点着墨深入分析的地方,却几笔带过,未能深入探究“如何把握机遇”这一文章的重心,作者所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新意,但到了应该重点着墨深入分析的地方,未能深入探究“如何把握机遇”这一文章的重心,从而减少了价值。要消除思想空洞的毛病,论题范围不要太大,要注意选角度,缩小题,说在实际上。例如前面的《试论太平天国》这一论题太大,把它浓缩到某一方面或某一点上,如《试论太平天国告示的起源》、《太平天国诏命衙简论》,从文书及文书制度这一方面去研究,就可以化大为小,以小见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写起来容易有深度。要杜绝认识肤浅的毛病,一要把研究的问题“吃透”,抓住要害和本质;二要强化专业理论素养,使自己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三是要克服浮躁的心态,认真从理论或实践上做深入分析和理性思考。这样就不难使文章有一定的深度。

 

观点与材料不合,论点论据不够和谐统一

 

观点与材料不合,有多种表现,一是有观点无材料。观点显得苍白无力,论文显得空洞无物;二是有材料无观点。

文中罗列了大量材料,而这些材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应该对选用的材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即观点后,反过来统帅这些材料;三是观点与材料脱节。观点是观点,材料是材料,彼此没有必然联系,或者未能有机地融为一体;四是虽然有观点有材料,但观点不能令人接受。因为观点不是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材料是为适应观点而随意拼凑起来的,二者表面上统—,实质上不统一;五是观点大于或小于材料。如有篇论文的论点是:“某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定能大幅度提高。”其论据则只有一个:“这个企业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在这个论证中,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因为该企业即使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但如果原材料价格上涨而销售价格不能提高,或该企业未能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改进产品质量,增加品种数量、加强售后服务,因而产品积压销售不出去等,都可能影响企业的效益;六是观点与材料矛盾。材料不仅不能印证、支撑观点,反而会推出相反的结论来。

上述情况,是指全文的观点与材料不一致。而且论文中的各个层次或段落的观点句往往与材料不一致。例如一篇探讨企业保卫工作的论文有这样一个分论点:“领导只顾生产,对企业保卫工作不够重视。”后边论证企业保卫干部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而对企业内部嫌疑人、重点人员的情况掌握得不够,基础调研处于无计划、不深入的状态,以致影响到案件侦破。本文分论点大于材料,因为“领导对企业保卫工作重视不够”包括许多方面,此外还有“保卫人员少”、“保卫人员等级低、待遇差”、“保卫科办公场所拥挤、落后设备”等。因此应将观点句改为“基本研究企业保卫工作没有计划、没有深入””。

 

观点自相矛盾,前后说法不一

 

有的论文对同一问题的观点,前后不一,甚至相互矛盾和冲突。正如一篇论述某省人才政策与地区经济发展的论文,序言中指出:“该省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而且制定了特殊的人才政策,保证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在结束语中,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省里的人才资源和人才政策,与本省的经济发展不协调。”有一种观点是,分论点与结论就是总论据不一致或相互矛盾。第一个分论性作为前提,是通过推理得到的最后结论,一旦出现矛盾,就表明两者中必有一方是不真实的。再者,在论文中攻打别人的观点,也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